020-83651815
当前位置:
易经教育培训
来源: | 作者:宜棠 | 发布时间: 2021-04-01 | 6238 次浏览 | 分享到:
《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神在主宰,因此将所有的自然灾害都视之为上天对人的警示,《尚书·尧典》就已载有专门观测天象和四时的官员。大成国学院张成老师说先民们出于对自然界未知的恐惧和对保护自身安全的渴求,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以避免发生灾祸,由此催生了筮卜术及其它巫术方技的产生。为了认识《易》与方术的关系,不妨简要了解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山、医、命、相、卜”五术。

易学教育培训


      《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神在主宰,因此将所有的自然灾害都视之为上天对人的警示,《尚书·尧典》就已载有专门观测天象和四时的官员。大成国学院张成老师说先民们出于对自然界未知的恐惧和对保护自身安全的渴求,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以避免发生灾祸,由此催生了筮卜术及其它巫术方技的产生。为了认识《易》与方术的关系,不妨简要了解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山、医、命、相、卜”五术。

       山:指在山中修炼身心之术,包括炼丹术与神仙术。如隐居修道、学佛参禅等。古人认为通过巫术可与神灵沟通,自秦始皇命徐福去海上寻求仙药之后,几乎历朝都有希望能够长生不死的帝王,因而在神仙术的影响下带推动了其它方术的盛行。如古代方士在炼丹服食的过程中﹐发现并积累的医药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也促进了人类发展的步伐。
       医:指我国古老的中医术,包括养生术、房中术等。古代易医同源,医巫一家。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古老的中医术在用方剂、针炙等纯医药手段来治疗世人身体上的疾病,也包括用《祝由十三科》这样的巫术灵符来医治人们的心理疾病。扁鹊、华陀、孙思邈、张仲景等历代名医,不仅为当时百姓解除病痛,而且还总结出如“上工治未病”这样的宝贵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国《黄帝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的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直到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此论亦不失为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命:指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生辰资料来推算人的命运。《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论语》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因人年龄资质相差无几,而寿夭贵贱却大不相同,故圣贤为解惑而立命。
   相:有相人、相地、相宅等。《系辞下传》中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孔子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些都应为观人(相术)的范畴。《尚书·盘庚》、《诗经·公刘》篇中都记载了有关相地的内容,相宅则有《黄帝宅经》等专著。


    卜:指占卦或各种占卜,其理皆出于易经八卦,有六爻、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等。古人云:“不疑不卜,卜可决疑。”《尚书·洪范》稽疑篇曰:“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鬼谷子·决篇》中说:“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认为在人的思维无法解释时,利用易卜来做决断,可避免一些人为的错误因素。

(3)技艺之术
     《易经·系辞上传》上说:“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经·系辞下传》上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西汉刘歆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由此来看,自渔猎文明至农耕文明,大多安身立命技艺的发明灵感都来自于“易理术数”。
      《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也有人认为秦汉时称术为“方术”,魏称“方伎”,至晋代始称为“艺术”。《晋书·艺术传序》中说:“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因此,许多人在谈到《周易》易术时,都认会只是古代占卜所用的一种“巫术方技”,而实际上易术的范畴几乎涵盖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所有艺术技能。唐代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无论是“五术”还是“六艺”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今许多难以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述的民间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而它们的魅力也必将历久弥新。或许终有一天世人都会明白“富为上,贵次之,既贵,各各学一伎能立其身”的古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相对重视易理象数的汉代至宋代,天文、历法、算数一直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道德经》上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今天看来,凡将“道”转化为“器”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称作技术;凡将“道”转化为愉悦精神的方法与过程都可叫做艺术。《素书》上说:“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易道方术本为一体,象数理义源于一家,只是在传承过程中人为地演变成偏重清谈的“易理”派,与注重于实用的“术数”派。且各以己长,较人所短,遂至逐渐淡化了“简易”与“不易”的功能,仅仅突出了“变易”的一面,以至于人们更觉得《周易》玄秘深邃。作为古代的卜筮之书,卜筮之术自然是易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早在三国时期的王弼就曾对《易》之“象数”提出过“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论断,也就是“会意者不占”。庄子《养生主》篇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技艺的最高境界就是体悟到“道”的精妙。唐成玄英说过:“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世界上任何的技艺术数都是从无到有,再经过对其完善过程的不懈追求,当达到最高境界之精妙后,九九归一,又重新回到了道的层面。
《系辞上传》说:“极天下之赜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道久远,术数繁杂,虽难免会有源清流浊、泥沙俱下的情况,因此也更需要有有关方面的重视,只有有了正确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才能够使其正本清源,更好的发扬光大。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艺在身。”但能择术而求,必然会有所成就,而一切方术技艺的生存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即使是现代科技也应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要求,否则在带来短期利益之后,遗留下来的必将是无穷的后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道无穷,学术无涯,凡能够了解一点“数理”;认识一些“方伎”;掌握一门“技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术”者。


结语
       古人说《易》医同源,故学易如同学医,学医者虽无法做到一生无病,但决定不会去招染疾病。学习《周易》就狭义而言,能使人懂得规矩,增长智慧,还能使人心理平衡,头脑清醒。因世俗之情:每当身处贫困,则唯求免于饥寒;而一旦富贵之后,便觉得应该享受。习《易》之人则不然:身处困境会常思圣贤以自勉,苟得富贵则能恒念折鼎以自警。进而做到为人处世不卑不亢,始终保持心境平和。
      就广义而言,《周易》的“太极图”就相当于世界的东西方文明。因不同宇宙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而通过学习《周易》就会明白,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共同一致的。那就是“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因此,任何形式的社会体制,最终都只有“顺天心”(不破坏大自然之生态环境),“合民意”(不违背老百姓的生存愿望),才能够顺利发展,长治久安,而如果刻意违背这一规律那就是在“自作孽”了。
通过对《周易》太极中和理念的认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就会明白,《周易》不但是滋养华夏文明的智慧源泉,还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在不断产生着各种矛盾的同时,蕴涵出解决各种矛盾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事物始终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正如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所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国古老而智慧的《周易》,将会永远造福于世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