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3651815
当前位置:
书法艺术的“变”与“化”
来源:中国文旅-专业于文化和旅游行业 | 作者:文/王离湘 | 发布时间: 2021-11-22 | 5019 次浏览 | 分享到:
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不能不研究中国书法独有的艺术形式,包括其美学追求,线条意蕴,甚至人文关怀上。在无纸化办公的今天,甚至书法功能已经退出实用价值之后,古老的书法艺术依然枝繁叶茂,呈现勃勃生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写史上的奇迹。



    我常常在想,那么多人热爱书法,研习书法,并使这一古老的书写形式传承至今天,其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不能不研究中国书法独有的艺术形式,包括其美学追求,线条意蕴,甚至人文关怀上。在无纸化办公的今天,甚至书法功能已经退出实用价值之后,古老的书法艺术依然枝繁叶茂,呈现勃勃生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写史上的奇迹

沿着书法流变的轨迹,寻找书法发展的脉络,探寻历代书法家所经历的历史时代,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这终究是个大课题,需要慢慢梳理。我今天,在这里,只就书法在发展中的“变”与“化”,谈一点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就教同行。


变化,变化,由变而化,它是一体的,但又分为两部分,以变促化,以化完变,为的是趋近圆洽。


先说变。汉字是书法创作的素材,自有汉字之初至今,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都是伴随实用因时因器变化而来的,这里姑且称之为“字体”之变(因为亦有称“字体”为“书体”者)。“字体”之变无疑给实用带来了与时俱进的便利,但还不止于此,在“字体”变化的关键点上,在书法层面上出现了“书体”之变更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对此后书法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例如草书,草书之初,本为赴急,或谓草昧,说法纷纭不一,前人总结“然则谓之‘草’,即非‘正’也。”在藁草释文中更将其指为正文之旁之潦草涂迹。但就是这个“非正”之变,却不仅改变了隶书之波磔,还促成了真书(即正书或楷书,《中华书法史》:“它是为节制草书,而由隶楷退去波磔而成”)的诞生。而草书自身更是将书法艺术带进了一个缤纷绚烂的新世界。章草,今草,行草,小草,大草,狂草,因人,因时,因事,因情变化万端如繁花锦树,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令人叹为观止。


在我看来,草书几乎可以说是书法最高级、最完美、最富有诗意和音乐感的表达,它如疾风中的劲草,燃烧的烈火,旋转的舞蹈,跳荡的音符,它以最简练又最富于节奏变化的线条点划使转方式表达着精神领域的至高境界,使中国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文学之美、哲学之美及书者的性情襟抱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草书我认为就可以称为“无声之音乐,黑白之五彩。”这绝非过誉。

然而书法之变绝不会到此为止,从源到流,它必然还会继续“生变”,因为这不仅是书法发展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有时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孙过庭《书谱》说:“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其实就含有这样的意思。那么,既然“变”是必然的,为了书法艺术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同样象孙过庭一样,取“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所以我认为,